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评论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评论

城市发展如何“拉长板”与“补短板”

2022-08-16 08:16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8-16 08:16

每经特约评论员 陈宪

最近,笔者和团队做了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对城市发展的长板和短板,以及“拉长板”和“补短板”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大城强城指数从生产要素效率,技术创新能力,人才存量和人均GDP等维度评价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质量和潜力,其用意是对城市GDP排行榜作一个补充和完善,并试图在大城中发现强城。

根据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笔者及团队将GDP5000亿元视为大城的“门槛”,强城的起点。因此,选取参与排名的城市,为当年GDP总量在5000亿元以上的城市,2021年为54个城市。排名的结果,除了大城强城指数的排行榜,还有指数的六个指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万人专利授权量、人才比例和人均GDP的分排行榜。这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这些城市的长板和短板。

然而,指标难免有局限性,它们所反映的长板和短板,和现实中的情形有时不尽一致,或存在出入,要作客观的分析。

比如,大城强城指数排名第3的深圳,其单项指标有3个第1,土地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万人专利授权量均排名第1,这基本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深圳的劳动生产率排名第19,这就有点出乎预料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城市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除了单位劳动力创造GDP的大小,还和就业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有关。深圳就业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73%,在全国城市中最高;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为5.36%,在全国城市中最低。这说明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龄低,老龄化程度低。深圳劳动生产率偏低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产值占比很高的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率并不高。

计算城市的土地生产率,是用来评价城市利用资源的效率。但是,中国的城市是一个行政区划,有一个固定的市域面积,现实中的土地生产率表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形。2021年,深圳GDP突破3万亿元,其市域面积才2000平方公里,单位平方公里创造的GDP超15亿元。可以说深圳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很高,但也导致其开发强度过高、房价过高。在市域面积无法扩容的情况下,需在深圳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优化深圳与周边城市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而土地生产率“垫底”的哈尔滨,市域面积在省会城市中位列第一,为5.31万平方公里,是海南省的1.5倍。2021年,哈尔滨的GDP为5351.7亿元,其土地生产率仅1000万元。显然,计算城市的土地生产率,用城市行政区划的面积有其不合理性。

在正确认识指标局限性的基础上,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城市发展的长板和短板。反映城市创新能力的万人专利授权量前10位的城市是,深圳、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广州、佛山、南京、北京和东莞。除了北京,其他9座城市均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核心区。这反映了我国目前产业创新和新兴产业分布的空间格局。这些城市的共同特征是,不仅传统制造业都比较强,而且,近年来先进制造业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先进制造业对授权专利既有强烈需求,也有供给能力。

实践证明,在转型驱动、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制造业的领先优势正在向更新兴、更前沿的领域扩张。经济强势发展的城市,往往是制造业占比较高且比较稳定的城市。打造自主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方面的能力,决定了这些城市有着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每百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即人才比例,是决定城市创新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位居这个指标前列的城市都是高校数量较多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有不少城市有大学数量和人才比例的优势,但并没有转化为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地级市,如苏州、无锡、常州、东莞和佛山等,人才比例的排名均靠后,但它们的大城强城指数排名均在前列,苏锡常在前10位,佛山、东莞在前20。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人才优势不能有效转化为创新和产业优势,则人才会加快流失,城市发展进一步失去竞争力。

对大城强城指数及其排名的分析表明,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来说,确实要关心自身的短板,并尽可能补短板。但是,城市发展的短板往往都是慢变量,一时半会难以变化,甚至难以改变,如人才比例。

一些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比较高、发展潜力比较大的城市的经验表明,专注于自身的长板,并尽可能拉长板,是比补短板更重要的事情。比如,苏锡常和佛山、东莞,表示创新能力的万人专利授权量已经是它们的长板,但它们都继续专注于此,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使出浑身解数,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而且,相关经验表明,短板往往是在城市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得以补上的,就像现在深圳在补高校数量的短板那样。(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为你推荐

国庆长假露营又“翻红”?这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实际上,在今年国庆节日期间,本地游仍是假期出行主流方式的背景下,露营市场热度延续成为共识,从OTA平台的数据和销量也能印证这种趋势。
2022-09-3013:02
破净股集中在传统行业,12股市盈率低基本面优
目前破净股滚动市盈率在20倍以下的共有246只,估值较低的有振东制药、海航科技、ST广珠等,滚动市盈率均在3倍左右。
2022-09-3012:59
特斯拉否认大幅降价传闻,新能车板块依然被重挫
在特斯拉暴跌带动下,中概股新能源车板块全线暴跌。小鹏汽车盘中一度大跌超11%,股价再创历史新低;蔚来盘中亦重挫超11%,股价创4个月来新低;理想汽车一度跌逾8%。
2022-09-3012:48
自动驾驶大规模商用在即,A股高增长潜力股出炉
9月以来自动驾驶概念股整体表现低迷。截至9月29日,概念股平均跌幅达到7%,跑输同期上证指数。数源科技、东田微、通宇通讯、联合光电、华锋股份等跌幅超过20%。
2022-09-3007:53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
  • 证券时报APP
    发现投资价值
    打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