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首页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

互联网医药高成长可持续性引关注:1药网如何破局?

2020-05-26 16:37 来源: 21财经 作者: 陈植

随着疫情驱动越来越多民众选择互联网医药健康配药,加之众多互联网医药健康上市公司均交出靓丽业绩,吸引众多创投机构与二级市场投资机构纷纷掘金互联网医药健康“潜力股”。

以1药网(NASDAQ:YI)为例,一季度营收达到15.76亿元,创下公司成立以来单季营收新高,实现140.3%的同比增幅,实现毛利润 8760万元,同比增长163.3%。

互联网医药健康企业靓丽财报,也引起部分创投机构的担心——随着疫情好转,人们若重新回流线下医院诊疗配药,互联网医药健康企业的业绩高增长趋势还能否持续,似乎充满变数。

“近期我们考察了数家互联网医药健康平台,除了重点评估他们的用户日活/复购率数据,还密切关注边际利润率与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以判断他们业绩高增长的可持续性。”一家国内大型创投机构互联网医药健康领域合伙人告诉记者。

1药网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于刚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即便疫情好转,互联网医药健康产业业绩高成长趋势仍将持续。究其原因,一是疫情影响效应依然会延续相当长时间,即越来越多民众不大愿前往医院就诊配药以避免交叉感染风险,倾向选择互联网医药健康平台,二是民众也感受到互联网诊疗配药的便捷性,开始养成互联网平台的就医配药习惯。

“尤其对众多慢病患者而言,去医院的主要目的是续方配药,但他们不得不为此耗时三小时,而看病取药仅十几分钟。而互联网医药健康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他们足不出户也能快速完成这些服务。”他分析说。对此1药网近期经营数据也展现出这种新趋势。一是1药网IOS 与安卓端的用户转化率超过10%;二是1药网通过智能CRM系统,为100多种慢病病症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用药提醒与健康管理等服务,令用户续方率几乎翻倍,顾客满意度超过98%。

于刚强调,衡量互联网医药健康产业业绩高成长趋势能否持续,另一个重要判断依据是互联网医药健康平台的运营成本能否持续走低,以及现金流是否能持续改善。

“这预示着互联网医药健康平台能否真正告别烧钱模式,进入良性快速发展的轨道。”他强调说。当前1药网通过智能化供应链管理体系,将履约成本降至3.5%左右,且随着规模效应持续增加,未来履约成本有望降至3%以内;此外1药网库存周期降至30天左右,正向20天迈进,助推现金流进一步好转。

与此对应的是,1药网各项成本占营收的比重持续下降,比如一季度公司运营成本为2.01亿元,占净收入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1.5%降至12.8%。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市场对中国互联网医药健康平台高成长发展前景也做出积极回应。近日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明晟)公布的2020年的半年度指数审议结果显示,1药网纳入MSCI中国小型股指数,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互联网医药健康上市公司。

上述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表示,尽管疫情令互联网医药健康领域被普遍看好,但随着行业竞争趋于激烈,创投资本在判断互联网医药健康企业投资价值时,不再紧盯整个行业发展前景与管理团队专业性,更关注平台能否有效突破政策壁垒与行业壁垒。

所谓政策壁垒,是互联网医药健康平台能否尽早获取网售处方药与互联网医药健康的业务资质;行业壁垒则是互联网医药健康平台能否真正解决医疗行业决策者(医生)、消费者(患者)与支付者(保险公司、医保基金)相互割裂的局面,实现医+药+支付的闭环,从而最大限度实现获客与业绩高成长。

于刚向记者透露,1药网对此正在积极布局,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医院、医药电商、医药一体化解决方案等服务,链接患者、医院、医生、药企、药房、保险等,真正实现“医、药、险”的融合;另一方面正与不同区域政府相关部门沟通,申请尽早开展国家医保的接入,通过智能化互联网医药健康配药体系,实现医保费用与民众医疗开支的双降。

记者注意到,对互联网医药健康领域的投资,不同创投机构与二级市场投资机构也各有所好。比如有些资本喜欢投资偏重诊疗的平台,比如平安好医生;有些则喜欢偏重自营健康产品销售与电商平台服务的机构,比如阿里健康,还有则倾向投资以“药”为重心构建一体化科技平台的机构,诸如1药网等。

“不过,无论互联网医药健康平台如何打造专属的服务生态链,但业绩成长性才是能否赢得资本持续青睐的最大基础。”上述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坦言。比如而言,他更倾向投资业绩高增长但估值偏低的互联网医药健康平台。

记者获悉,一季度1药网B2B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78.4%至12.79亿元, B2C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7.5%至1.91亿元,E-channel业务(由1药网替药企负责电商平台等渠道的集成供应链、药品营销与物流配送等)收入增长229.7%至9902.8万元,与此对应的是,其股价涨幅低于平安好医生与阿里健康,吸引不少二级市场投资机构与创投资本有意逢低介入。

多位创投机构人士向记者透露,当前众多资本之所以看好互联网医药健康平台高成长前景,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认为创新药商业化将成为驱动后者业绩快速增长的一大新引擎。毕竟,中国持续增长的药品市场与老龄化所带来的旺盛用药需求,令国内创新药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规模。然而,创新药上市后的商业化依然是一旦难题,谁能解决上述痛点,谁就拥有这片蓝海市场的最大市场份额。

“所谓创新药的商业化难题,包括很多方面,一是如何让市场知道这款创新药,如何教会患者用户与医生正确了解这款创新药疗效,如何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开展创新药销售等。”一位创投机构医疗领域投资总监向记者分析说。此前他们调研过多家互联网医药健康平台,发现他们在这些环节做得不够好,尽管平台瞄准创新药商业化以抬高自身估值,多数创投资本对此并不买账。

在他看来,要解决创新药商业化的痛点,一是互联网医药健康平台需拥有智能化的药品供应链体系与全渠道药品销售网络,从而令创新药有快速大面积覆盖用户需求的能力,二是互联网医药健康平台必须与众多医院医生有深入沟通,才能让医生了解这些创新药疗效,并且向患者对症下药。

“我们也在创新药商业化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于刚向记者表示。近日他们上线了糖尿病患者管理平台,吸引礼来中国的积极参与,并以糖尿病治疗创新药度易达为试点。通过糖尿病患者管理平台,患者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这款创新药的疗效,还能无缝对接平台已入驻的数十位主任级医生,获取线上专业的糖尿病诊疗、指导用药和疾病教育。与此同时,1药网正尝试与可穿戴设备企业开展沟通合作,利用可穿戴设备与患者连接起来,从而长期跟踪糖尿病患者诊疗效果变化,快速掌握这款创新药疗效并及时优化诊疗用药效果。

于刚表示,创新药商业化之所以能在1药网快速落地,主要得益于1药网持续构建药品全渠道商业化平台战略,包括成熟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药平台网络与智能药品供应链体系等,令各类创新药能快速覆盖国内逾26万家药店,囊括国内1-2线城市大医院和大型连锁药店之外的药店、诊所、民营医院、社区医院、3-6线医院,以及阿里健康、京东、平安好医生、微医等线上诊疗平台,从而最大限度扩大销售覆盖面与销售规模,成为患者优化诊疗效果的新选择。

“我们也希望1药网能在未来创新药商业化巨额增量市场分得一杯羹,甚至成为业绩高增长的新驱动力。”于刚坦言。

在他看来,对互联网医药健康平台而言,创新药商业化能否交出令资本市场满意的成绩,关键在于平台内功练得是否扎实。1药网的“内功”,就是领先业界的药品智能化供应链管理运营体系。它不但关系到创新药能否以更低成本快速地送到患者手里,影响医生的用药选择,还取决于国内众多药店能否准确预测患者需求,及时采购储备这些创新药,拓宽创新药的商业化空间。

“今年一季度,1药网在全国的运营中心扩展至六个,覆盖华南、华北、华东、华西、华中以及东南等区域,能将药品在24小时内配送到中国31个省300多个主要城市,72小时内完成全国其他城市配送。”于刚向记者透露。此外,借助AI与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1药网还为各大药房提供智能化采购服务,既能有效地降低药房采购成本并提高采购效率,又能收集分析相关采购与库存数据,帮助药房提供定制化库存管理建议,协助后者洞察药品销售趋势变化与预测民众采购需求,从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准以拓展创新药销售新空间。

在于刚看来,疫情更像是一个爆发点,推动互联网医药健康行业发展得更快,但这个产业要走的更好更稳,还得需要互联网医药健康平台借助最新科技赋能线下药店与医院,大幅提升诊疗配药效率,强化智能药品供应链运营能力进一步降本增效,以及快速有效打通医+药+支付的闭环等。

“其实,国内众多互联网医药健康平台已为此做出不小努力,如今均迎来收获季节。”他表示。今年二季度,1药网营收额预计会在15.5亿-16.8亿元之间,延续高成长的态势。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为你推荐

国庆长假露营又“翻红”?这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实际上,在今年国庆节日期间,本地游仍是假期出行主流方式的背景下,露营市场热度延续成为共识,从OTA平台的数据和销量也能印证这种趋势。
2022-09-3013:02
破净股集中在传统行业,12股市盈率低基本面优
目前破净股滚动市盈率在20倍以下的共有246只,估值较低的有振东制药、海航科技、ST广珠等,滚动市盈率均在3倍左右。
2022-09-3012:59
特斯拉否认大幅降价传闻,新能车板块依然被重挫
在特斯拉暴跌带动下,中概股新能源车板块全线暴跌。小鹏汽车盘中一度大跌超11%,股价再创历史新低;蔚来盘中亦重挫超11%,股价创4个月来新低;理想汽车一度跌逾8%。
2022-09-3012:48
自动驾驶大规模商用在即,A股高增长潜力股出炉
9月以来自动驾驶概念股整体表现低迷。截至9月29日,概念股平均跌幅达到7%,跑输同期上证指数。数源科技、东田微、通宇通讯、联合光电、华锋股份等跌幅超过20%。
2022-09-3007:53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
  • 点击下载